《在路上》-[美] 杰克·凯鲁亚克 什么路都行,只要步履不停
时间:2023-07-14 点击:
次
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)是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作家杰克·凯鲁亚克创作的长篇小说,首次出版于1957年。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,结构松散,断断续续,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,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,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。
内容简介
《在路上》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,与迪安、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,几次横越美国大陆,最终到了墨西哥,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,高谈东方禅宗,走累了就挡道拦车,夜宿村落,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,最后作鸟兽散。同时,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:思绪的自然流动,反情节,大量使用俚语、俗语、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,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;另一方面,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、平原、沙漠、城镇等。
创作背景
从1951年4月2日到22日 [4],20天的时间里,杰克·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《在路上》的初稿。凯鲁亚克说他消磨在路上的时间有7年,但用于写那部小说的时间只有3个星期。虽然《在路上》的书稿是即兴创作出来的,但这本书他酝酿了4年,而且为了能出版花费了10年的时间,杰克曾经做过修改。
人物介绍
迪安·莫里亚蒂
《在路上》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非迪安·莫里亚蒂莫属,离经叛道的主题在他身上也体现的最为充分。因此,集反权威、反传统、平民化和神秘主义于一身的迪安,无疑是“垮掉一代”精神的最好象征。在迪安与萨尔相识前,他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蹲监狱,而且是个偷车的惯犯。在他们初相识之际,迪安便阐述自己对性的观点,认为“性可是生活中唯一头等重要而且神圣的事”。他先后三次结婚,周旋于已婚和未婚妻子之间,并在旅途中与其他女人随意发生关系。他藐视权威,无视传统,听凭本能和个人意志的驱使,做事疯狂而不顾后果,他那些“垮掉一代”的伙伴也常常用“疯狂”这一词来形容他。
萨尔
与迪安相比,叙述者萨尔显然没有那么彻底的与旧世界决裂的勇气和行动,他处于“旧情感”与“新情感”的矛盾中。一方面,他追随迪安一伙人,种种放荡不羁的行为都少不了他的参与,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反叛传统道德和中产阶级习俗观念的精神。但另一方面,在这个人物身上,还可以看到他不止一次对传统道德和习俗的眷恋,以至最终妥协和回归。反叛的主题在萨尔身上首先体现在对过去的拒绝与否定上。在小说的一开始,萨尔便以一个对过去生活“万念俱灰”的形象站在读者面前,刚刚同妻子离婚恰又大病初愈,并在这种情况下与迪安第一次相遇。
作品影响
《在路上》出版后名列畅销书排行榜,除了1960年代初的迟滞,一直在美国和西欧国家销量稳定。已售出300多万本,在美国、日本、西班牙、法国、意大利和中国出版发行,被译成25种语言。
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,作为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、追求个性解放的破冰之作,凯鲁亚克的《在路上》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。1957年《在路上》出版后,凯鲁亚克一夜成名。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,并且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。据2007年新闻显示,本书仍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。
《在路上》中文版最初以“黄皮书”的形式在中国流传,经过“文革”高潮时期的混乱流落到民间。一批经历过“文革”造反运动的年轻人秘密传阅着这些“黄皮书”,他们甚至手抄了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。尽管流传的范围并不大,仅限于北京、上海知青群体中的少部分人,但一些人被书中那些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所蛊惑。时为知青的芒克、彭刚等人在看了《在路上》后,甚至模仿着离开知青点,去四处流浪。当然,他们很快穷途末路,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方,才得以返回。这些人当中包括如北岛、多多、芒克、赵振先等“今天派”群体。
作者简介
杰克·凯鲁亚克(Jack Kerouac,1922-1969),1922年3月12日,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,父母为法裔美国人,他是家中幼子。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,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,结识爱伦·金斯堡、威廉·巴勒斯和尼尔·卡萨迪等“垮掉的一代”。
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,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。1950年,第一部小说《乡镇和城市》出版。1957年的《在路上》问世后,他成为“垮掉的一代”的代言人,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。他还著有《达摩流浪者》、《地下人》、《孤独的旅人》和《孤独天使》等作品。
1969年10月21日,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,享年47岁。